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

有了交友APP 中國人如何尋找愛和性?


有了交友APP 中國人如何尋找愛和性?

中國大批的年輕人開始使用交友程序,意在尋找愛情、性愛和樂趣,或純粹是出於好奇。




交友應用“陌陌”的頁面。“陌陌”是以地理位置為基礎的社交工具,廣受歡迎。攝影:Simon Song
交友應用“陌陌”的頁面。“陌陌”是以地理位置為基礎的社交工具,廣受歡迎。攝影:Simon Song

交友應用程序大行其道,已經成為現代人約會的正常工具,例如歐美國家就流行Tinder、Grindr、Happn和Scruff等交友應用,大大改變了人們見面交往的方式。
中國內地也掀起了類似熱潮,尤其受到城市年輕人的追捧。然而,這類應用到底如何改變人們追尋愛和性的方式,卻鮮有人探究。
“陌陌”和“探探”看似雞尾酒的名字,但事實上“陌陌”是中國最大的網絡社交應用程序,擁有大約1億8千萬用戶,公司也已在美國進行首次公開募股。
世紀佳緣則是內地熱門婚戀網站,擁有1.5億用戶,同樣也在美國上市。而新應用“探探”模仿Tinder,用戶只需用“滑動”的方式,便可瀏覽數千用戶資料,尋找心儀對象。
蔡先生是法資獨立創意廣告公司Air Paris上海辦公室的策略及數字部門主管。他決定一探交友應用的究竟,便在工餘時間展開研究,還組織了一支團隊相助。
他解釋道:“我們創建了虛構的帳戶和個人資料,有男同性戀、直男、直女和女同性戀,外貌大體上都頗具吸引力。另一方面,我們盡可能統一回覆和發起聊天的形式。” 
蔡先生的研究顯示,比起女同性戀或男女異性戀者,男同性戀更容易通過網絡尋求性關係。此頁展示了蔡先生研究過程中所收到的男同性戀者回覆。
兩週以來,蔡先生與研究團隊利用這個中國最大的交友應用,密集地與超過400名用戶聊天(但從未見面)。
蔡先生說:“‘陌陌’的主要用戶是中國的異性戀者。男同性戀會使用Jack’d(5百萬用戶)和Blued(1500萬用戶),而The L和LesPark就是女同性戀的交友工具。”
“所有應用的用戶體驗都相似:如果看了某人的資料覺得有興趣,就可以給對方發送信息,然後等待回覆。”
早前,蔡先生在上海大同坊舉行了題為“在中國,在線尋找愛和性”的講座。參與講座的聽眾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。
他在講座上發表了研究成果,並展示一些聊天截圖。中國用戶如何通過應用表達欲望、與人交流和展現自己,全都一覽無遺。蔡先生的團隊只是單純通過聊天猜測人們的需求,並沒有進一步與用戶接觸。
他們發現了什麼?最明顯的就是,比起女同性戀或男女異性戀者,男同性戀更容易於通過網絡尋求性關係。許多直女對挑逗、聊天或去咖啡廳的邀請毫無反應。因此,蔡先生總結出,不管多帥的直男,在網上都很容易被踢出局。
Lespark(左)和Blued均是社交應用程序。照片來源:Lespark.us及Blued.cn
“陌陌”84%的用戶都是男性。蔡先生的研究發現,這些用戶通常都過份熱情。如果一個虛構的直女用戶提到考慮“會面”,之後又予以回絕,男用戶會繼續糾纏不休。
一些男用戶更未經女方確切答允,便直接衝去酒店開房,等待神秘的女方跟他們來個“419”(內地俚語,即一夜情)。
蔡先生說:“不同人群展現自己的方式大有不同。女同性戀的資料通常更形象化、更清晰。她們大多會使用正面的自拍照,也會上傳作沉思狀等‘文藝’風的照片。”
“男同性戀者的頭像類型更為複雜。有些人會上傳暴露的照片以展現肌肉,這類用戶通常只是想追求性關係。有些人則使用正面照或靜物照,讓人摸不透他們到底是想尋找真愛還是性愛。”
"陌陌"84%的用戶都是男性。蔡先生的研究發現,這些用戶通常都過份熱情。此頁展示了蔡先生研究過程中所收到的男異性戀者回覆。
團隊發現,許多女異性戀者都精心打扮,將自拍照處理一番才作頭像。蔡先生說,雖然她們下了很大功夫去美化頭像,但也最難攻破,回覆率最低。
她們的回覆通常冷淡、敷衍,只有一兩個字,例如“嗯”、“噢,好”。約她們出去,要得到肯定的回答更是難上加難。
蔡先生補充道:“直男展現自己的方式也很多樣。有些用正面照,但不太理會拍得好不好看,也不下工夫去美化照片,很多照片的光線都很差……如果有女生對他們表示興趣,他們就會熱烈回應,哪怕對方不再回覆,仍會迫切地繼續發信息。”
分析服務提供商“易觀智庫”去年發佈數據,從中可見中國夫妻相識的4種主要方式。首要方式是通過家庭或朋友介紹(依然位居榜首),其次是通過在線約會網站,然後則是通過工作或學習認識,第四種則是通過微信、陌陌和聊天工具QQ結識。
2012年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副教授邁克爾•羅森菲爾德(Michael J Rosenfeld)進行了一項研究,探究美國人交友約會方式,結果發表在《美國社會學評論》(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)期刊。研究比對了不同年代背景的數據,發現美國的異性戀伴侶通過在線交友方式認識的比例大大增加。90年代以前,由於很少人定期使用個人網絡,幾乎沒有夫妻通過網絡認識,但到2010年,已經有超過20%的夫婦通過網絡結識對方。
至於同性伴侶,變化就更加明顯。90年代初通過網絡結識的比例幾乎是0,而到2010年,比例上升至近70%。其他的結交方式比例則明顯下降。
如果你仍然幻想在咖啡廳或餐廳與某人一見鍾情,以下的數字或會令你失望:中國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現居全球前列,大約是8小時。據推測,其中55%的時間是花在應用程序上的。
估計全球的趨勢也差不多。
她們的回覆通常冷淡、敷衍,只有一兩個字。約她們出去,要得到肯定的回答更是難上加難。此頁展示了蔡先生研究過程中所收到的女異性戀者回覆。
雖然中國大批的年輕人開始使用交友程序,意在尋找愛情、性愛和樂趣,或純粹是出於好奇;但開發程序的公司也並非一帆風順。
“陌陌”和“世紀佳緣”通過上市集得大筆資金,認受性也有所提高。但另一方面,政府也日漸關注交友程序可能成為情色內容的平台,而網絡賣淫也促使當局採取嚴厲行動。今年2月,政府採取行動打擊相關行為,許多應用程序由於散播淫穢內容及允許用戶使用假名註冊而被取締。
迄今大約有120個應用程序因涉嫌網絡賣淫而遭政府取締。蔡先生研究的應用至今未受波及。
蔡先生還想擴大研究範圍,令數據更具代表性。他將著手改善研究方法,希望了解更多有關中國網絡交友約會的玄機。
蔡先生說:“在改善生活方面,中國年輕人愈來愈依賴智能手機。儘管受到政府規定約束,但這些交友應用仍將繼續更新演進,因為人類生存的基礎之一就是尋求愛情和性,這是毋庸置疑的。 ”
 (翻譯/Lola Zhang;編審/Alison Yeung)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